父母是孩子的心理大夫
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,他们或许会遇见一些小小的困难和挫折,这或许会对他们脆弱的心灵导致伤害。这个时候,父母就需要担起“心理大夫”的重任,帮助孩子维持健康、坚强的心态,继续前行。孩子的教育、照顾老人、工作赚钱与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爸爸妈妈肩上的四座大山。在这类任务中,教育是家庭的传承和延续,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。因此,父母需要努力提高我们的教育能力。
孩子在小学阶段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
虽然父母或许会觉得“心理大夫”这个词夸大了,但事实上,在孩子的小学阶段,他们容易出现心理疾病,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。举例来讲,孩子或许会在学校与老师或同学发生矛盾,或者在学习上陷入误区。有的父母或许会觉得孩子在学校的事情都由老师负责,自己无需再操心。然而,事实并不是这样。作为老师,我可以告诉父母,孩子遇见问题时,并不必然会找老师寻求帮助。在小学阶段,孩子常常对老师心存恐惧,害怕被老师批评或提问。因此,当他们在学校受委屈或遭到批评时,他们更想向父母倾诉,而不是告诉老师。因此,父母是知道孩子并解决问题的最好人选。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交流对象
即便孩子想向老师倾诉,每一个班级至少有四五十个孩子,任何一位老师都没办法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孩子。因此,准时发现孩子的心理疾病并解决的责任仍然落在父母身上。或许有父母会说:“大家对心理学知之甚少,又怎么样做孩子的心理大夫?”事实上,父母并无需过多知道心理学知识,只须做到“勤交流,细察看”,就能成为孩子的心理大夫。
打开孩子的“话匣子”
交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要紧环节。然而,不少父母却烦恼于孩子对交流的抵触,感觉自己像在审讯孩子一样。事实上,交流不应该是审讯,更不应该是命令。部分孩子抱怨说,爸爸妈妈天天只对他们说三句话:“快点起床,快点吃早餐,要迟到了。”“在学校要认真学习,听老师的话,别捣乱!”“关掉电视机,快去写作业。”如此的交流方法让孩子感到烦躁。为了打开孩子的话匣子,父母应该主动选择与孩子有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。比如,询问孩子班级里的趣事或者他们对新老师的怎么看。除此之外,在知道孩子的成绩时,父母也应该防止问孩子的排名和分数,而是询问孩子对考试中的难点或陷阱的怎么看。如此的交流方法可以让孩子更想与父母交流。
认可孩子的情绪
与孩子交流的难题之一是,孩子常常对父母的话不予理睬,根据我们的方法行事,让父母感到没有办法。然而,假如想要说服其他人,就需要先认可他们的情绪。当孩子委屈地向父母诉说:“今天上课我一直举手,老师就是没叫我回答问题。”父母不应该责备孩子,而是应该认可孩子的情绪:“是啊,一直举着手却不可以回答问题,你肯定感到非常难过吧。”在安抚孩子的情绪之后,父母可以耐心引导孩子:“将来不要一直和老师对抗,要尊重老师并遵守老师的需要,老师必然会喜欢你的。或许今天老师注意到了其他孩子举手,所以没注意到你。”通过如此的引导,父母可以与孩子打造好的亲子关系,并为有效交流打下基础。
结语
作为父母,大家承担着培养孩子成长的责任。期望大家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贴心的“心理大夫”,在孩子烦恼时倾听他们的诉说。期望大家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撑,让他们在累了的时候有地方可以依赖。同时,也期望大家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,为他们指明方向。年代不断更新,成长的道路也在不断变化,大家需要时刻更新自己,成为孩子的榜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