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教育  家庭  学习  教育资讯  幼教  家庭教育  初中  高中  小学  家庭教育帮 

挫折心理易被忽略

   日期:2025-03-09     来源:www.kushiwan.com    浏览:445    
文章简介:近年来,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,专门针对广州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,14.5%的中小学生有过自杀想法。现在自杀不止是全球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,也是国内青少年的三大死因之一;其中自杀死亡率在国内14岁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逐年增长。
青少年挫折心理易被忽视

近年来,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,专门针对广州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,14.5%的中小学生有过自杀想法。现在自杀不止是全球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,也是国内青少年的三大死因之一;其中自杀死亡率在国内14岁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逐年增长。

对此,专家指出,现在社会角逐激烈、升学重压大、爸爸妈妈期望值高给青少年导致了沉重重压;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,使得很多孩子面对挫折消沉沮丧,缺少克服困难的能力。

因此,专家建议,学校和父母要加大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,注意细微情感变化,正确认识青少年情绪问题,切不可暴力对待或浑然不知。

所谓挫折,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见障碍或干扰,导致个人动机不可以达成,需要难以满足的情绪状况。相比较成人,青少年因为生活观、价值观进步尚未完整,所以对挫折的怎么看总是容易走入误区。心理学家指出,

其实真的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,不是挫折事件本身,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怎么看。也就是说,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,才是致使消极后果的真的缘由。

导致挫折的思维误区

心理学家将13、14岁和17、十八岁的青少年看做两次心理断乳期,而两次心理断乳的结果是青少年更加走向独立。这一阶段的青年,个性不健全,独立倾向与依靠性共存,让他们的内心极为敏锐、动荡,热情、冲动。

从社会成熟性来看,他们总是情绪不稳定,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,容易偏激,世界观不明晰,缺少扎实的实践基础,耐力不强等。因此,在日常,一旦碰到不顺利时,就会惊惶失措,心情沮丧。

在此阶段,青少年的思维比较容易陷入误区,想事情非常偏激。

一是过于绝对化。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,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,缺少对变故的思想筹备。有如此的想法,青少年遇见挫折就容易致使心理失调。二是,容易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别人,甚至否定自己或别人的整体价值,以点概面,一概而论,遇见挫折就容易致使因全方位否定自己或别人。

三是,比较容易放大事情的紧急性,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紧急、可怕。有这种思维方法的青少年遇见挫折容易因自畏、自悲而致使心理失调,甚至企图自杀,以逃避问题。

青少年不被理解的重压

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集中、学习最重要、最艰难的时期。这一时期,学习上的不少新问题、新状况需要青少年去面对、去适应,诸如学习内容的变化、课程与作业的增多、学习与考试中愈加激烈的角逐、升学的重压等等。这就需要青少年不断调整我们的学习技巧,提升我们的学习力,以适应新的学习需要。

但受其心理调适能力的制约,当学习上遇见困境或考试失败时,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。

同时,爸爸妈妈老师的不理解也导致了他们的无助感。不少父母因社会角逐重压过大,而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放大,有些甚至不切实质,青少年一旦未能达到成人所期望的理想状况,就会招致成人的不满和责难,这势必导致青少年的挫折感。专家指出,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状况。

而不少老师不可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、情绪障碍,致使师生之间的冲突、对抗,最后致使孩子不想上学。所以父母和老师也是青少年心理疾病突出的症结所在。

正确对待挫折

面对青少年出现的挫折和情绪问题,一方面,学校和父母要加大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,注意细微情感变化,给予更多的鼓励和细致引导,通过诱导、劝说改变青少年对事件的认知评价。其次,青少年自己要擅长调节自己,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。

在这方面,爸爸妈妈和孩子都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。

第一,合理地确定目的。应把目的限制在孩子能力之内。目的太高,不停地追求自己能力不及的目的,结果只能是挫折及悲观失望伴随我们的这种追求步步加深;目的太低,自己的能力则很难合理借助和充分开发,同样会产生能力受挫之苦。

第二,主动地参与实践,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,千万不要娇生惯养。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不断地剖析和总结,掌握汲取别人的经验、教训。如此就能渐渐提升青少年的承受挫折、战胜困难的能力。

第三,面对孩子情绪问题,要擅长引导他们进行适合的宣泄。让他们尽情倾述,将我们的问题全部倒出来,而爸爸妈妈和朋友在此时,应该注意安慰的方法,切勿一味责骂或进行刻板教育。

专家指出,青少年时期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点期,又是一生进步中最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阶段,加上社会生活方法的急剧变化、社会价值观愈加多样化,好的心理调节无论在这一时期还是在人一生的进步中,更凸显其现实价值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